來源:
新華網(wǎng)
閱讀正文

不看不知對燕趙如此不了解:這才是打開河北的正確方式

2021-03-20 11:34:01 來源: 新華網(wǎng)

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內(nèi)的塞罕塔。(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曹國廠通聯(lián))

  河北省衡水湖畔的古城冀州。(《大河之北》欄目組供圖)

  位于河北保定市的直隸總督署?!洞蠛又薄窓谀拷M供圖

  河北省張家口壩上沽源縣境內(nèi)的閃電河河床樣貌。(《大河之北》欄目組供圖)

  兩名游客在雄安新區(qū)網(wǎng)紅打卡地錄制視頻。(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曹國廠攝)

  河北省灤河邊上的遷安市遠景。(《大河之北》欄目組供圖)

  這是位于雄安新區(qū)雄縣境內(nèi)的宋遼邊關地道遺址入口。記者曹國廠攝

  位于河北省保定東站的“京畿之門”。(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曹國廠攝)

  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(記者曹國廠、高博、杜一方)3月19日,《新華每日電訊》刊載題為《大河之北:網(wǎng)友驚嘆“家鄉(xiāng)原來這么美”》的報道。

  說起河北,你首先聯(lián)想到的會是什么?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?是環(huán)繞京津的京畿大?。窟€是橫空出世的雄安新區(qū)?或者是有著全國生態(tài)文明建設范例榮譽的塞罕壩?抑或是讓你吃過之后念念不忘的驢肉火燒?

  河北是中國唯一兼具高原、山地、丘陵、平原、沙漠、湖泊和海濱的省份。上古時期,禹劃野分州,冀州為九州之首;兩千年前,這里是戰(zhàn)國七雄之中“燕趙”雙雄之地;到了清代,這個省曾因直隸總督署而風光無兩。

  但不知從何時起,河北似乎成了“存在感”很弱的省份,在百度上以“河北 存在感低”為關鍵詞進行搜索,竟然跳出77萬多個結果。

  2021年新年伊始,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,一時間讓河北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。

  春節(jié)期間,戰(zhàn)“疫”獲勝。就在人們對河北特別是石家莊等地如何歡度春節(jié)關注有加的時候,一部六集紀錄片《大河之北》在河北廣播電視臺、騰訊視頻、B站等平臺一經(jīng)播出,就驚艷了觀眾。

  這部由河北省委宣傳部、省文化和旅游廳、省廣播電視局、河北廣播電視臺聯(lián)合出品的紀錄片,包括“得名河北”“燕趙脊梁”“廣袤高原”“沃野千里”“向水而居”“面朝大海”,每集約40分鐘的篇幅,如數(shù)家珍地介紹了河北的歷史人文和地理物產(chǎn),將河北18.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精彩一一呈現(xiàn)。

  有人用詩人艾青的名句——“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?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”來表達觀后感。許多網(wǎng)友感慨:“我的家鄉(xiāng)原來這么美”“我懷疑我生在了一個假河北”……

  什么是河北?

  供職于河北廣播電視臺的《大河之北》總撰稿張曉雯是陜西寶雞人。她說,在歷史源流方面,只知道泥河灣有古人類遺跡,東方人類從這里走來,卻不知道磁山文化遺址中埋藏著世界上種植最早的粟;

  看過金縷玉衣、錯金博山爐、長信宮燈等聞名于世的國寶級文物,卻不知道燕國、趙國、中山國在這里留下無數(shù)上下求索、可歌可泣的歷史時刻;

  去過邢臺,參觀過鄴城,卻不知道邢臺是首座見于文獻記載的、具有王朝城邑規(guī)模的城市……

  河北,山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。太行山、燕山兩大山脈以“人”字狀交匯,撐起了全省地形的脊梁。

  億萬年來,大自然一路演化,潺潺細流匯成河水沖出大山,搬運泥沙,塑造了燕山太行山山前洪積、沖積平原。從西北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山地,到東南的大海平面,高原、平原、山地、盆地、丘陵、沙漠、湖泊、海洋,礦藏、物產(chǎn),為這片大地注滿了希望。

  在眾多的河流中,有一條大河極為出眾,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“河”是它的專有名詞,她就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——黃河。

  發(fā)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、全長約5464千米的黃河,流經(jīng)9省區(qū),孕育了璀璨的文明。當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蒙昧狀態(tài)的時候,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先民,就沿著黃河兩岸披荊斬棘,勞作生息了。

  先秦時期,古黃河下游在平原沃野間自由地遷徙漫流。那時候,“河北”這片土地就與她有了不解之緣。在如今的河北省衡水湖畔,坐落著一座古城,面積不大,卻聲名顯赫——冀州。

  從漢代開始,冀州便是州、郡、縣三級治所,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建制歷史。

  位于河北省最南端、與河南省接壤的邯鄲,是一座三千年來從未更名的城市。公元前386年,趙國遷都邯鄲。

  趙國疆域廣闊,其中包括了當時黃河北邊的一大片土地。在這一時期,“河北”作為一個地域概念出現(xiàn),《戰(zhàn)國策·趙策三》中記載:“趙有河北”。在歷史的更迭中,邯鄲貢獻了1584個成語典故,從“胡服騎射”“邯鄲學步”等成語中,似乎可以窺見趙國強盛的秘密。

  在燕趙大地紛爭不斷的日子里,黃河并不總是靜靜地流淌。自漢武帝后期,頻繁泛濫的黃河開始了又一次大改道。公元69年,東漢明帝筑堤千余里,護衛(wèi)黃河從山東高青入海,使之進入新一輪的平靜期。

  公元627年,由國家設置的行政區(qū)劃“河北道”,是唐王朝給予這片大地的新名字,“河北”作為行政區(qū)劃概念出現(xiàn)。

  河北道,轄境在黃河之北,故名?!皷|并海,南臨于河,西據(jù)太行、常山,北通榆關、薊門”,領24州和安東都護府。

  “河北道”基本奠定了后來河北省的雛形。宋金時期則設為“河北路”。

  從此,這片大地以“河北”這個鏗鏘有力的名字,回響在千年歲月里。

  到了清初,清廷在承德地區(qū)設立木蘭圍場,修建避暑山莊、外八廟,承德成為清前期的第二個政治、文化中心。從康熙、雍正開始,又在河北興建東陵、西陵。河北,“畿輔重地”的重要性日漸加重。

  這一時期,黃河北岸的安陽市一帶不再屬于直隸省,而是劃入了河南省,河南省域包含了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(qū),黃河不再是河北河南實際意義上的省界。而另一條河流——漳河,由于地理位置特殊,成為兩省部分地域的新分界線。

  新中國成立后,考慮到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的需要,省界重新劃分,今日河北定型。

  “我們的創(chuàng)作主旨,是想通過這部紀錄片告訴大家河北是怎么來的、為什么叫河北、河北有什么?!薄洞蠛又薄房倢а葜煨抡f,“冀”“燕趙”“直隸”,這些名稱是歷史的賦予,更是這方水土的精神依托。

  從最初的展翅飛翔,滿懷?!凹健保饺缃竦臍庀笕f千,日新月異,河北這片土地對美好未來的追求,始終如一。

  “知來處,明事理,愛祖國,愛家鄉(xiāng)。”河北廣播電視臺臺長武鴻儒說,“《大河之北》就是要打造一部經(jīng)得起歷史檢驗,能留得住的作品?!?/font>

  濃縮的“國家地理讀本”

  作為中國地貌類型最為齊備的省份,河北有挺起燕趙脊梁的巍峨太行與雄奇燕山、遼闊坦蕩的平原、登碣石觀滄海的渤海灣……

  《大河之北》制片人劉振江說,從地理地貌的角度來詮釋“濃縮的國家地理讀本”,成為這部紀錄片的主線。

  河北雖沒有地理學分類意義上的高山,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,但在太行山與陰山—燕山交會處的小五臺山一帶,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就有17座之多,河北十大高峰中的前六座都集中于此。

  河北的山地分為縱橫兩支:太行縱貫于西,燕山橫亙于北,兩山相連,撐起全省地形的“骨架”。太行山、燕山相連形成的弧形山脈,還為京津冀三地提供了獨特的生態(tài)屏障。同時,農(nóng)牧交錯的過渡性地理特征,也使河北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。正因如此,長城最精華的一段逶迤在河北境內(nèi)。

  劉亞楠是一位年輕的女導演,拍攝“燕趙脊梁”時,為了更真實、完美地呈現(xiàn)河北的山地,她和同事從春天夜宿金山嶺長城,到夏日帶病登上東太行,從金秋小五臺的星空,到冬日嶂石巖的白雪茫茫,將四季景色一一收入鏡頭。難和累,最清楚的是他們的“腿”和“腰”。

  2021年開端,河北出現(xiàn)一輪本土疫情,面臨嚴峻考驗,而地處華北平原腹地的藁城,成為本輪疫情的“風暴眼”,戰(zhàn)“疫”最前線。

  源于隋唐的“宮面”,是獨具藁城地方特點的傳統(tǒng)風味食品。在“宮面”非遺傳人嚴成敏看來,肥沃的土地、適宜的氣候、充沛的降水、足量的日照,孕育出一種面筋和蛋白質(zhì)含量極高的強筋麥。這成為“宮面”生產(chǎn)的先決條件。為了清晰完整地呈現(xiàn)麥子抽穗開花的鏡頭,“沃野千里”篇導演劉振江持續(xù)拍攝15天之久。

  位于北緯36°01’至42°37’之間的燕趙大地,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,給河北帶來了分明的四季變化。歷史上古河流長期沖積而成的古河道,在這片肥沃的大平原上縱橫交錯,形成了神奇的“古河道效應”,為農(nóng)作物生長提供了絕佳的土壤水肥條件,這也許就是河北大平原生生不息的秘密。

  深州蜜桃、晉州鴨梨、趙縣雪花梨、滄州金絲小棗……古往今來,一大批久負盛譽、馳名中外的名特優(yōu)果品,印證著河北大平原“佳果之園”的地位。

  人們常說,高原是抬升的平原,但占河北總面積不到十分之一的壩上高原,卻有著別樣的美麗與風情。

  “廣袤高原”導演安曉光是張家口人,求學、工作始終都在河北這片土地上。張家口及承德的壩上地區(qū)位于河北西北部,南接綿綿群山、北至內(nèi)蒙古高原。這里是游牧文化與農(nóng)耕文化的交匯地,夏季干旱冬季寒冷,一年的無霜期不到100天。

  壩上的廣袤無垠讓人一眼望不到邊。地勢緩緩起伏,湖淖星羅棋布,一片片草原、樹木與田地、村莊交織生長。在這里感受到的是,一股拼命向上的生命之力。

  “要問壩上有多美,反正出去一拍就不愿回;要問高原天氣有多好,反正拍完片子組里人的臉好黑。”安曉光的自嘲之中帶著一份自豪。

  “慷慨是它最深厚的底色,俠義是它綿延至今的氣質(zhì)。”這是張曉雯對河北的評價。張曉雯也是“向水而居”篇的導演,在拍完這部紀錄片后,最觸動她的是,這片土地遠比她印象中更低調(diào)。

  “可能大家知道丁玲筆下的桑干河、孫犁書中的白洋淀,但很多人不知道,大運河的總設計師郭守敬是河北人。同樣開山鑿渠,甚至技術難度更高一些,但躍峰渠這個被邯鄲人稱為‘人間天河’,每年引漳河水2億立方米工程的知名度,遠遠比不上河南的紅旗渠;至于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庫官廳水庫,新中國第一個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引灤入津,不說的話,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在河北?!睆垥增┱f,不用宏大敘事,只需要原原本本的呈現(xiàn),就能展示河北固有的光輝。

  此外,面朝大海的這片蔚藍色區(qū)域,一直是河北最容易被忽視的地方,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河北是一個有著487千米海岸線的沿海省份。

  河北全省西高東低,正好環(huán)抱住渤海。千年不倒的鎮(zhèn)海吼,秦始皇東巡、徐福東渡、曹操望海抒懷,無不見證著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對于更大世界的想象。

  “進入新時代的今天,河北已經(jīng)開始規(guī)劃新的藍海夢想,這部紀錄片所呈現(xiàn)出來的正是對大海的認知?!弊鳛樘粕饺?,“面朝大海”篇導演冬清對海洋的感情更深一些,“紀錄片播出之時,正值河北打贏此輪疫情阻擊戰(zhàn)。面朝大海,春暖花開,河北將迎接新的春天到來?!?/font>

  燕趙緣何多“慷慨悲歌之士”

  被后世尊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的韓愈,在一篇名為《送董邵南序》的文章中開篇寫道:“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”。韓愈這句話的意思,用現(xiàn)代話來說,就是自古以來,人們便說燕趙一帶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俠之士。

  距今一千多年前,韓愈這篇文章里就使用“古稱”,這大概是指距今兩千多年前,唱著“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返”的荊軻吧。

  荊軻不是詩人,卻留下了這句傳誦千古的詩詞。與荊軻大致相同時期,還有這樣的記載,惜字如金的司馬遷在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中寫道:“中山(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靈壽縣,中山國)地薄人眾……丈夫相聚游戲,悲歌慷慨,起則相隨椎剽……”

  《隋書·地理志》關于各地的風土人情也有這樣的記載:“冀州于古,堯之都也……人性多敦厚……俗重氣俠,好結朋黨,其相赴死生,亦出于仁義。故《班志》述其土風,悲歌慷慨?!?/font>

  唐代另一位詩人駱賓王也曾留下《易水送別》詩篇:“此地別燕丹,壯士發(fā)沖冠。昔時人已沒,今日水猶寒。”描寫荊軻刺秦王出發(fā)地易水河,易水河主要在易縣,這里曾是燕下都。

  清代黃遵憲《慷慨》詩云:“慷慨悲歌士,相傳燕趙多。我來仍失志,走問近如何?!?/font>

  《大河之北》這樣描述“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”的歷史傳承:時代的車輪不會停止,單憑一己之力無法撼動歷史的走向,但壯士的犧牲不是徒勞。當燕國與趙國的往事隨著時光遠去,“燕”與“趙”合成了一個響亮的名字,代表了這片不屈不撓、堅韌如鐵的厚土,燕趙風骨就這樣刻入人們的基因里。

  “得名河北”篇導演辛七天說,自古英雄輩出的這塊土地上,古往今來,唱出了一曲又一曲激昂高亢的悲壯之歌。

  進入二十世紀,辛亥革命爆發(fā)、新文化運動涌起,特別是“五四”運動后,中國社會出現(xiàn)了曙光初現(xiàn)的變化。

  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的李大釗,是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運動的先驅(qū)、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主要創(chuàng)始人之一。1920年,他開啟了“南陳北李,相約建黨”的偉大壯舉。1927年4月28日,年僅38歲的他慷慨赴義。

  如今,坐落在天安門廣場東側(cè)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大廳里,還擺放著李大釗就義的絞刑架。

  李大釗生前曾撰有一篇短文《犧牲》:“人生的目的,在發(fā)展自己的生命,可是也有為發(fā)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。因為平凡的發(fā)展,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。絕美的風景,多在奇險的山川。絕壯的音樂,多是悲涼的韻調(diào)。高尚的生活,常在壯烈的犧牲中?!?/font>

  今天,李大釗為之付出生命的中國共產(chǎn)黨已是世界第一大政黨,他為之奮斗的國家已是全球第二大經(jīng)濟體,我們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越來越近。

  抗戰(zhàn)時期,在荊軻刺秦出發(fā)地易縣還發(fā)生了狼牙山五壯士英勇事跡。五壯士之一葛振林生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:他和戰(zhàn)友們聽到楊成武將軍講過古代壯士荊軻的故事,那“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”的慷慨悲歌,一直回旋在他們的心頭。

  當年晉察冀軍區(qū)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為狼牙山五壯士紀念塔題詞寫道:“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;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(tǒng)?!?/font>

  《大河之北》不僅表現(xiàn)了自然地貌、當下社會文化熱點等內(nèi)容,而且充分調(diào)動了觀眾對河北的民族情感與歷史記憶,描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自然與人文地理長卷。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(lián)合會紀錄片委員會會長、中央新影集團副總裁趙捷表示:“感情充沛的旁白解說、壯闊的畫面以及現(xiàn)代手法的拍攝,將黃河文明與慷慨悲歌的燕趙志士的胸懷有機結合在一起?!?/font>

  著名紀錄片撰稿人張海龍認為,歷史上經(jīng)歷過無數(shù)次戰(zhàn)爭饑饉的河北,人們習慣了居安思危,總能應對生命中的種種橫生枝節(jié),這就是笑看風云變幻的底氣與慷慨悲歌的豪情。

  對于燕趙緣何多“慷慨悲歌之士”這個龐大的命題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。你的答案,是什么?

責任編輯: 崔利杰
關鍵詞:
+1
新聞評論文明上網(wǎng)理性發(fā)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(xié)議,評論僅供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代表我網(wǎng)立場

為你推薦

加載更多新聞
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0758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