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
新華網

系列廣播劇第84期:它在燕趙大地上回響千年

2018-09-30 20:12:10 來源: 新華網

遙看白洋水,帆開遠樹叢。

流平波不動,翠色滿湖中。

  大家好,歡迎收聽系列廣播劇白洋淀故事第84期。白洋淀的傳說和故事非常多,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——雄縣古樂。

  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雄縣位于燕南趙北之地,歷來就是燕趙文化的中心地帶。這里自古人才輩出,文化底蘊深厚,雄縣古樂就誕生在這樣的“土壤”當中。

  相傳,雄縣古樂起源于宋元時期,興盛于明清時期,與宮廷音樂有著極深的淵源。雄縣古樂繁榮時期,曾有二三十家民間音樂會。但隨著時世變遷,其中大部分已經自然消亡。目前仍比較活躍的只有亞古城村、開口村、趙崗村、杜莊村等幾家音樂會了。2008年,雄縣古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雄縣古樂屬民間鼓吹樂。

  在演奏曲目的分類上,雄縣古樂主要有文場套曲、開堂曲、散曲等。其中,文場套曲有《孔子探顏回》等;開堂曲有反調《小花園》《大走馬》等;散曲有《挑袍》《討軍令》《四季》等。這些曲目文卓典雅、大悲大喜,各具特色。武場從開堂鈸始,共七節(jié),至鈸頭收,高亢激昂,令人耳目一新。

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有著近千年歷史。

  雄縣古樂曲調古樸悠揚、氣勢雄厚,大有燕趙文化的慷慨悲壯之風。它是典型北樂派系的民間鼓吹樂,演奏曲目均為古曲,世代流傳。既可坐棚吹奏,亦可在行進中演奏。這個“音樂會”跟現(xiàn)在的音樂會意義不同,它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演出組織。農閑時,大家自發(fā)組織到一起,進行義務演出。

雄縣自古人才輩出,文化底蘊深厚。

  由于古樂在雄縣有深厚的基礎,從七八十歲的老人到二三十歲的毛頭小伙子,很多人都能來上一段,有的家族甚至四代傳人共同演奏。正是這種代代相傳,使得古樂這種流傳近千年的文化形式在雄縣非常有生機。吹笙、敲鐺子、貼鐃、吹管子、打云鑼,演奏了千百年的古樂器如今又披掛上陣。

  古樂回響,訴不盡千年凡塵往事;古曲入心,聽不完世間悲歡離合。工尺譜中,唐風宋韻;管弦絲竹,文脈傳承。歷經滄桑,雄縣古樂仍完整保留了古典民族音樂的原有風貌。如今,這一古老的文化瑰寶正在逐漸煥發(fā)新的光芒。

  下期預告

  乾隆年間,河北有名的學者、翰林大學士紀曉嵐隨乾隆皇帝出訪各地。一路上,乾隆時常出一些難文、怪題讓紀曉嵐作答,紀曉嵐都一一巧妙地對上來,深得乾隆賞識。下期的系列廣播劇《白洋淀故事》,帶您了解紀曉嵐在龐淀巧題“一字詩”的故事。

  關于廣播劇《白洋淀故事》

  白洋淀是河北名片之一,古有“北地西湖”之稱,今有“華北明珠”之譽。自古以來,發(fā)生在白洋淀的傳說故事很多,而且非常精彩。新華網、新華社河北分社、河北省網信辦、河北雄安新區(qū)管理委員會聯(lián)合推出系列廣播劇《白洋淀故事》,以廣播和漫畫的形式,帶您穿越美麗神秘的白洋淀,領略魅力燕趙。

  好故事仍在繼續(xù),敬請收聽!

責任編輯: 王曉雨
關鍵詞:
+1
新聞評論文明上網理性發(fā)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(xié)議,評論僅供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代表我網立場

為你推薦

加載更多新聞
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2414129964298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