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
中國雄安官網

“聲”韻雄安?丨白洋淀造船之鄉(xiāng)——馬家寨

2020-04-29 21:05:26 來源: 中國雄安官網

趙義

文化苑國際旅行社導游員

雄安新區(qū)政務導游員

?

  大家好,我是雄安新區(qū)導游員趙義。一千多年來,勤勞的人們在白洋淀繁衍生息。在這片水域里,能工巧匠層出不窮。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“靠水不治魚,造船不駛船”的造船之鄉(xiāng)——馬家寨。馬家寨位于安新縣端村鎮(zhèn),全村5000多人。在這個村莊里,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,下到十來歲的少年,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,無論錛鑿斧鋸還是割線放木,都不在話下。

  馬家寨原名馬村寨。據傳,原為馬氏建村,起名馬村。宋代曾有駐軍在這一帶防守,形成寨壘,故名馬村寨。當時,宋朝御遼名將楊六郎在這里操練水軍,以船作戰(zhàn)。明朝永樂年間又有古北口外人遷至,遂改名為馬家寨。

  關于馬家寨的造船歷史,從宋代起便有記載。及至清朝,馬家寨所造之船更是成為皇家寶船,乾隆游頤和園所乘坐的龍舟便是馬家寨工匠所造。關于馬家寨的造船技藝,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:金朝時期,安新縣城叫“渥城”,是金章宗愛妃李師兒的家鄉(xiāng),金章宗下旨修建了許多景觀和寺廟,“魁星閣”就是其中之一。魁星就是傳說中專門點狀元的一位神仙,他看中了馬家寨這個村莊便把筆尖對準了馬家寨,正要下筆時卻被一位莽撞的過路神仙一腳踩扁了筆尖,便成了造船時用的工具——鑿子。于是,馬家寨沒有出欽點的狀元,卻出了許多造船的“木匠狀元”。史料記載,從宋代馬家寨就與造船業(yè)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
  馬家寨所造的船樣式多質量好,根據白洋淀特有的自然環(huán)境,制造出適合本地的各種船只。水上運輸船和生產、生活用船主要分為:第一大類,對艚:屬大型船,因船體由兩只一頭平齊的船對接而成,故淀區(qū)人俗稱對艚。第二大類,艘船(淀區(qū)人稱為分艘):屬大型船只,船身為一整體,備用工具齊全,可借助風力行駛。第三大類,舿船(淀區(qū)人稱舿子):屬于分艘的一種,以客運為主,船上建有木棚,內分上下鋪,并以梁扇間隔,不怕風吹雨淋,儼如客廳和臥室。第四大類,艙船類:分三、四、五、六艙,除五艙用于運輸外,其他三、四、六艙均以農業(yè)、漁業(yè)之用。鴨排是放鴨的專用船,鷹排是放鷹捕魚的專用船,槍排是水上獵禽專用船。第五大類,拖輪:是拖帶客、貨的動力船,以內燃機為動力,可拖拉數只對艚行駛,速度快,運量大。第六大類,畫舫船(旅游船)是開展旅游的水上客船,配有機械動力,前后有涼亭、走廊,俗稱“水上宮殿”,美觀大方,乘坐舒適,速度較快。

李輝 攝

  馬家寨人造船有三個絕活是外人所不能及的:一是“量材使用”。買樹時一眼就能看出樹的好壞,據說是一看樹葉有無焦梢,如有焦梢,樹的根部可能腐空;二看“樹疤”是干疤還是水疤,干疤無礙,如是水疤則樹質有毛病;三看“樹皮”,光潤美觀,樹質就好,如有樹龍(即順樹身凸起的條痕)則有裂縫不可用。伐樹時隨彎就彎取材,絕無浪費。二是“甩線一手準”。古法造船不用圖紙,全憑經驗和眼力。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線,而馬家寨的工匠則量材使用,可根據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線。三是“放印子”(即給船打補?。劝汛w上損壞的部分用工具剃掉,洞孔自然成不規(guī)則狀態(tài),然后船工選一塊合適的木料,不量尺寸單憑目測用斧子砍,而且一砍便成,一放準是嚴絲合縫。

  馬家寨村的造船工人已經走出白洋淀為全國各地造船、修船。電影《赤壁》中的戰(zhàn)船、龍船皆出自這個村的能工巧匠,馬家寨村手工造船技術已納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。

  造船業(yè)為馬家寨培養(yǎng)了眾多能工巧匠,解決了馬家寨及漁民的生活問題,馬家寨的能工巧匠又為白洋淀造船業(yè)增添了光彩。

本欄目

由河北雄安新區(qū)管理委員會公共服務局、

中國雄安官網聯合打造

敬請收聽!

責任編輯: 王曉娟
關鍵詞:
+1
新聞評論文明上網理性發(fā)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(xié)議,評論僅供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代表我網立場

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597806